您的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城郊乡村游,如何找出路?

时间:2018-05-14 15:24:00       来源:农民日报

编者按:对于城郊,许多人的印象是,两头不管,脏乱差,几乎成了外来人口的聚集地。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村庄成为市域内的稀缺资源。近两年,为了让城乡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少地区提出保留城郊村,为市民提供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城郊发展旅游的优势无与伦比,既具有毗邻都市的绝对区位条件,又具有接近农村的自然资源和山水风光,但同样,也面临着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同质化竞争严重,文化内涵不足等短板。从边缘地带发展为新兴亮点,城郊村打造城市休闲“后花园”的梦想如何实现?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两个村庄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

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文/图

江干是浙江省会杭州的主城区之一,保留了最北端丁兰街道的皋城和沿山两个村庄,提出做强做大乡村旅游经济,打造市民休闲的“后花园”。而早在十年前,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就专门来到这两个村庄考察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一定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建设好美丽乡村,对发展现代农业、搞活农村经济提出要求和希望。十年过去了,两个村庄发展得怎么样?有什么好的做法和经验?接下来准备如何继续发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前往当地采访。

转变从脏乱臭到处处美

丁兰街道更名前,叫做丁桥镇,老底子的杭州人都知道,这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生活艰苦,被称作杭州的“西伯利亚”。村外有条天鹤路,可到了村口就断,公交还是村里花钱引进来的。村中基础设施落后到了啥程度?村道尽是黄泥地,车子一过尘满面,污水直排上塘河,天气一热臭熏天。

想要发展旅游,必须要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大短板。2010年起,根据杭州市的统一部署,皋城村启动创建“风情小镇”工作,首要任务就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全面提升村庄品位。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过去,水一直是皋城村的大问题,而根子还在岸上。启动整治后,村里或搬迁、或关停了一批污染企业;对生活污水,村里埋设管网接入地下生态排污体系,经过沉淀、吸附等多道工序再排入人工湿地。河岸两旁,还兴建起游步道、景观带、休憩亭等。

从道路的硬化、亮化、绿化,到家家户户喝上了净化后的自来水,再到村里建起运动场、文体中心、文化礼堂、停车场等,皋城村一年一个脚印,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村主任俞建国说:“过去,屋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经过美丽乡村建设,现在屋里屋外都干净。”

相比皋城,沿山村的步伐稍慢一步。年届花甲的董华,是村里的老书记,从1983年开始当村干部,到去年离任时,一路见证村庄变化。“尽管沿山村风景秀美,老百姓收入也很可观,但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村里和百姓都希望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来实现新一轮发展。”

去年10月,沿山村迎来了大好机遇,正式被列入城中村改造项目。在为期一年多的工期中,沿山村将为每户人家量身定制一套设计方案,区里专门投资两亿元,用于农房外立面改造、排水系统建设、电力通信、燃气管道上改下、绿地景观、小微水体整治等,惠及全村213户农户。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曾是这里写照。可现在,走在整洁一新的村中大道,只见两旁花草绿意盎然,与现代化农居交相辉映,不光环境好,公共服务也同步跟上:“这样的城郊村,令许多市中心的人都很羡慕!”

挖掘在这里重温“钱塘江文化”

“现在我们所行驶的水域叫上塘河,是杭州最古老的运河,开凿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直通钱塘江……”随着导游的介绍,记者仿佛置身历史轮回。自古,皋亭山下热闹如城,因而得名“皋城村”,彼时,两岸楼屋林立,滩簧酒肆、瓦舍勾栏,热闹非凡,赤岸一带还设有当时的国宾馆——班荆馆。

皋亭山不但历史悠久,还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就宗教而言,光有历史记载的寺庙祠堂,在皋亭山附近就有70余处,其中约20处获得过皇帝封赐。无数文人雅士曾在此留下足迹。据记载,皋亭山脚下,有据可查的诗词赋文,就有近200首。

在董华看来,当下,各地都在建设美丽乡村,光比环境和风光,沿山和皋城两村难有优势,要利用区位特色做文章,必须从文化内容入手,来吸引游客。

古代杭城有两大雅事,一是西湖赏月,二就是皋亭观桃。2012年后,景区流转了两个村的部分土地后,开发了一个千桃园,种下三十余个品种的七千多株桃花,成为江南一带桃树品种最多的公园。如今,每到桃花盛开之时,园内游人如织,给村庄带来如潮人气。

此外,皋亭山还留有儒家孝道的历史遗存,丁兰刻木事亲的故事就发生于此。201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一条孝廉文化的旅游线路顺利推出,从孝廉文化园、清风小径和孝道馆,再到有关孝道的书画大赛、百家宴等,既富有人文气息,又极具参与感和互动感。

最近,一场名为《梦寻皋亭》的实景人文雅集又在孝廉文化园内惊艳首演。梦幻的实景、绚烂的舞美,再加上艺术大咖们的精彩表演,将实景剧与皋亭山这种小型景点有机融合,让现场观众仿佛穿越时空。

俞建国告诉记者,未来,两个村庄的文化内涵将越挖越深,特别是扩建千年古刹龙居寺后,无疑将再掀人气巨澜。他说:“专业化景区的成立,实际上解决了村庄发展乡村旅游时,无法完成的许多环节,特别是文化的挖掘、提升、再现。”

期待北部“青芝坞”呼之欲出

毗邻西湖,有个叫青芝坞的地方,在那里,特色餐饮、青年旅社、咖啡屋、茶馆、酒吧等星罗棋布,可以说是杭州文化旅游休闲业态的集聚地。

“未来,沿山村要打造成北部‘青芝坞’。”董华信心满满地说。他分析认为,沿山村之所以可复制“青芝坞”,主要有几大优势,首先,附近有皋亭山、龙居寺等知名景区作依托,人流量有保障;其次,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的优势明显,这些都属于稀缺资源;第三,随着大交通的改善,未来市民驱车半小时即可到达村中。

对此,沿山村不少农业经营主体深有体会。过去十年中,凭借区位优势,原先在村中流转土地搞种植的业主,开始尝试农旅融合,一些老百姓则开起了农家乐,为前来观光的游客提供餐饮娱乐、农事体验等服务,结果生意都挺不错。而在这一轮的改造中,村里也十分注重融入旅游经济、文创经济、民宿经济元素,未及工程完工,不少居民和工商资本已摩拳擦掌。

相比之下,皋城村因距离先期开发的千桃园更近,这里的农家乐业态更为火爆。今年51岁的王世奎,开过服装店,跑过小货车,办过小食堂,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拉客到了梅家坞,看到那里百姓开农家菜馆,赚得盆满钵满,他就想着能否效仿。2008年,王世奎头个“吃螃蟹”,把自家房屋改装成农家乐。从起初的生意惨淡,遭受村民讥笑,到现在成为头牌餐馆,不经意间,他成了带头人和领跑者。

记者采访时,正值桃花盛开时期,双休日,村中的农家乐普遍人满为患,临时订餐平均排队时间都接近个把小时。从十年前的两家,发展到现在的近30家农家乐,在皋城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对于未来,两个村庄的老百姓都信心十足。眼前,年年有分红,家家装上了天然气,喝上了健康水,开上了小汽车,而随着村里人气越来越旺,不少村民开始告别“包租婆”、“务工者”身份,当起了农家乐、民宿的主人,一个崭新的北部“青芝坞”,未来可期。